醫道館ᵀᴹ 經筋科

首頁 > 最新消息 > 健康知識 >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可不知的健康知識

類風濕性關節炎又稱為風濕樣關節炎。本病是一種具有關節炎病變的慢性全身性疾病。 香港執業經筋師總會理事長林友教授描述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小關節,常為對稱性。病程遷延反復,多侵犯指丶腕丶趾丶肘丶骶髂、脊柱等關節。早期有游走性的關節疼痛和功能障礙,晚期則會出現關節僵硬和畸形、功能喪失、並有骨骼肌的萎縮,關節梭狀畸形,強直,功能障礙,放射線檢查可見骨質酥鬆和破壞。患者以青狀年為多見,女性為男性的三倍,兒童和老人少見。

        林友教授論述類風濕性關節炎在中醫中屬於痹證中的骨痹一類,《素問.長刺節論》說,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痹。發病過程中,發病呈急驟者的病程進展較短促,一次發作後可數月或數年暫無症狀,靜止一段時間,或長或短的時間,可再反復發作。 發病呈緩慢漸進發作的,全程可達數年之久,其間是交替的緩解和復發。毎發作一次,病勢就增劇,病變關節也變得更加僵硬不靈活,終至關節固定在異常的位置,發生畸形。

 
         林友教授說: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原因現代醫學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感染學說,因為關節炎的發生不在感染當時,而在感染之後,患者血清內所含對溶血性鏈球菌的凝集素會比常人高出多倍,對鏈球菌的皮膚感染試驗,患者的陽性反應率也比正常人高。 另一種是非感染學說,認為本病,是內分泌不平衡所致,有主張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現代醫學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關節軟骨破壞,病變中的大量漿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西醫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多用激素藥物,如腎上腺皮質激素,嘌呤代謝拮抗藥物來治療。

        患者發病初時,常感覺疲倦乏力,體重減輕,胃納不佳,有低熱和手足麻木刺痛等感覺,隨後發生於某一關節的疼痛僵硬。疼痛呈游走性,慢慢延及其他關節,可見關節日漸腫大,周圍皮膚溫熱潮紅,當主動或被動運動時疼痛明顯。 林友教授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可能與經筋組織異常變性有關,主張循經筋治理,初期的治療以和營通絡、滑利關節為原則。後期治療以舒筋通絡、活血解痛為原則。
在手法類治療中,因患者骨質酥鬆,林友教授提示執業經筋師忌用重手法,宜輕柔和緩,及疏理經筋通路為主。
上肢關節,選用經筋牽搖法,疏理肩部、肘部及腕部經筋。並對查到的病灶進行消灶。
下肢關節,選用經筋牽搖法,重點疏理髖部、膝部及踝部經筋。循經筋通路查灶,對查到的病灶進行消灶處理。
脊椎痛者,可使用腰部牽搖法、側彎理筋法,重點疏理脊柱兩旁經筋,可配合點按大椎穴及相應的夾脊穴。 由於本病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血管舒縮發生障礙,手足部發冷並會出現發紺的現象,對濕度反應不敏感,在治療上,配合熱療有助症狀緩解。

         本病由於病程遷延日久,反復發作,導致氣血耗損,面黃神倦,肢軟無力,舌淡脈細者,林友教授指出應酌減祛風藥,配合補益氣血的湯水扶正祛邪、增強體質:黃芪15克、當歸10克、雞血藤15克、紅棗5個、姜二片,母雞一隻,燉二個小時。可每星期食用一次。手足筋骨活動不利,腰腿酸痛的食療方:杜仲12克、桑寄生12克、鹿角片10克、紅棗三個、姜三片,豬脊骨500克,煲湯二個小時。可每星期食用一次。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較頑固的慢性疾病,由於個別體質不同,以上保健食療方劑請先諮詢註冊中醫師後使用。林友教授建議患者應先從本源上調理身體,平時不宜過度疲勞,尤其要注意保暖,忌吃生冷或寒涼食物,進行適當的運動鍛鍊尤為重要。


 版權所有:中華經筋醫學院
歡迎原文轉載
文:echo

© 2024 醫道館ᵀᴹ 經筋科
Powered by Topkee Media.